
清晨的轮台,干燥的风裹挟着细小的沙粒,在检察制服上簌簌落下,如同时间本身赋予的印记。从渤海之滨的河北东光县,来到天山南麓的巴州轮台县,投身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已两月有余。这片土地以其广袤的苍凉和胡杨沉默的坚韧,日复一日地,将异乡的陌生淬炼成沉甸甸的职责。
工作,便在这片独特地理赋予的底色中铺陈。看守所检察是每日必修的功课。穿过森严的铁门,高墙切割出一方被严密规训的天空。脚步踏在空旷的回廊上,声音清晰得有些突兀。目光扫过药品发放的详细记录、在押人员伙食标准的落实情况、羁押期限提示板上一个个被仔细标注的名字。监控屏幕里,是无声的日常秩序。在谈话室翻阅厚厚的谈话记录本,那些焦虑、悔恨、迷茫或期待的情绪,透过一行行工整或潦草的字迹无声地传递出来。每一次签名确认,每一次细节核对,都在无声中加固着法律的堤坝,确保高墙之内,权利与规训的边界清晰如刀刻,不容丝毫模糊。检察的意义,恰如戈壁中兀立的胡杨,不为喧嚣,只为一种沉默而恒久的在场。

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,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维汉双语宣传手册,走街串巷。在轮台县巴扎热闹处,在乡镇司法所门口,在轮台县综合治理中心服务大厅,我们设立咨询点,向过往群众宣讲社区矫正、减刑假释等政策法规。咨询台前,不同民族的群众驻足、翻阅,眉头时而微蹙,时而舒展。有人指着减刑假释的条款反复细看,有人对着社区矫正的流程图若有所思。有位维族大叔仔细听完讲解,感慨道:“原来犯了错的人,政府还管帮教,还给活路,好政策!”监督与沟通,如同胡杨深扎于贫瘠盐碱地的根系,在无声的浸润中,寻求着最坚实的土壤。

两个月时光,轮台的风沙已悄然改变着我。这里的辽阔,稀释了离家的愁绪,这里的坚韧,重塑着精神的骨骼。每一次前往监管场所,每一次在司法所翻厚重的卷宗,每一次宣传点感受不同民族群众对法律的探询,都让检察蓝的底色在这片土地上愈发清晰,异乡正逐渐成为承载使命的第二战场。
援疆半载,人生一瞬。当某日离开轮台,我相信,这片土地会记得。记得曾有检察人的足迹,踏过戈壁的砂砾,深入街巷的烟火,在高墙内外投下无声而专注的身影。如同那亘古的胡杨,他们沉默不语,却以千年的姿态,见证着后来者如何将忠诚与职责,化作深埋于斯的根脉,守护者公平正义在这片土地上。风沙过处,胡杨静立,那是我心中永恒的坐标,指引者方向,昭示着力量。